外耳道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戴耳机爱蹦迪,年纪轻轻耳朵咋还不行了 [复制链接]

1#

上班路上、办公学习

越来越多人喜欢戴着耳机

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看书

一戴就是好几个小时

还有人戴着耳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你知不知道再这么下去

老了就像住在马冬梅家楼下的大爷

连人问你啥话都听不清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全球大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为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多大的声音会损害我们的听力?

我们知道声音是以分贝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我们正常讲话的声音在60~70分贝,在这个声音环境下或者低于60分贝,对我们的听力不太可能有损伤。

戴着耳机以最大音量播放音乐、看视频,声音在80~分贝,长时间或反复在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导致听力损伤,声音越大,听力损伤的就越严重。

常见声音分贝等级:·正常对话60-70dBA·电影院74-dBA·摩托车和越野车80-dBA·通过耳机以最大音量播放音乐,体育赛事和音乐会94-dBA·警报器-dBA·烟花表演-dBA

有人说啦,我又不可能一直放那么大声音听音乐喽,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比如地铁、公交上,环境音在80分贝以上,这些噪音会干扰你在正常耳机音量下的声音,为了听清声音,就会很自然地调高音量,自己不自知,觉得刚刚好,其实已经对听力造成了损害。

不仅是戴耳机大音量听音乐,参加重金属摇滚音乐会、割草机除草、装修等活动,如果不做好保护,相当于给耳朵来了一场酷刑。

声音过大(即使很短暂,比如爆炸)或者声音太大且持续时间过长时,这些声音会损坏耳朵里的敏感结构,损害我们的听力。

噪音是如何损害我们听力的?

想知道噪音怎么损害我们的耳朵,就要先了解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要经历怎样的旅程~

1.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耳朵,通过被称为耳道的狭窄通道,通向耳膜。2.传入的声波引起耳膜振动,并将这些振动发送到中耳的三个小骨头。这些骨头被称为锤骨,砧骨和蹬骨。3.中耳的骨头将空气中的声音振动与内耳的耳蜗中的流体振动耦合在一起,耳蜗的形状像蜗牛,充满了流体。4.液体波动使得耳蜗表面的毛细胞移动,细胞移动激活了神经系统受体,听觉神经将信号传入大脑,将其转换为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的声音。

简而言之就是,耳廓-耳道-耳膜-听小骨-耳蜗-毛细胞-听觉神经-脑干。要是耳朵听不清了,也就是这个传导过程出了问题。

耳蜗担负着把声波转化成电信号的功能,一旦这个功能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听力损伤。

人耳的正常听力范围在20~Hz,耳蜗里有成千上万的毛细胞,它们能够接收20~Hz的所有范围。随着年龄增大,毛细胞长期暴露在过大的噪音中,就会伤害它们,甚至死亡,引发听力下降。

毛细胞

毛细胞和我们的神经细胞一样,是不可修复或再生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你知道为啥我们最先听不到高频率的声音吗?因为负责高频段声音的毛细胞会最先接触声音,这些细胞就会最早承担压力甚至退化。

听力损伤,刚开始你还能听到声音,也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这种伤害是潜移默化、逐步累积,等到你真的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听力损伤也可能是由于声音过大引起的,比如枪声、爆炸声,可能会使耳膜破裂,或者损坏中耳的骨骼,这样的听力损伤是即时的甚至是永久的。

较大的噪声暴露也会导致耳鸣(耳朵或头部发出响声,嗡嗡声或咆哮声),耳鸣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但这种影响可能是伴随一生的。

听力损伤可以预防吗?

保护听力,声音源的距离和暴露于声音的时间长度是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就是要避免声音太大,太近或持续太久。

养成保护听力的习惯,你可以这么做:

1.双60法则

尽量不要戴耳机,如果一定要戴,每次不要超过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

接电话的时候不要煲电话粥,手机距离耳朵越远越好,尽量开免提。

2.选择头戴式耳机

睡觉时不要戴耳机,耳机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一般来说,插耳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更容易造成听力损失。

3.不要在噪声环境下听音乐

在噪声环境下,人们会不自主地调高音量,超过安全音量更容易造成听力损失。

上班通勤路上,戴降噪式耳机,屏蔽了外界的杂音,也屏蔽了汽车鸣笛的提示音,容易发生意外。

4.尽量少去吵闹的场所

少去蹦迪,少去吵闹的酒吧,长时间呆在噪声非常大的环境下会造成听力损失。

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和噪声损害有关。如果一定要去,戴上耳塞。

5.保持心情愉悦

研究发现,长期生气、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可能会造成精神性听力损失。

6.减少掏耳朵的次数

经常掏耳朵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的保护油脂受损,引发外耳道感染,还可能伤及耳膜,耳屎会随着我们的运动自己排出体外的。

撰稿

xue姐吖

排版

小鱼儿游

美句分享:爱别人要适可而止,爱自己要尽心尽力。

(部分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